越窯執壺拍賣行情(宋代定窯執壺拍賣紀錄)

1. 越窯執壺拍賣行情

1. 越窯執壺拍賣行情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迅速發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瓷器的器類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制作精細,遠遠超越了前代。

唐代瓷器的發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刑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瓷窯系統,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稱之。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點

瓷器做為日常生活器皿與時代和社會的風尚密切相關。唐代如飲茶之風盛行,促進了茶具的發展。因為制瓷工藝的改進,瓷制器皿品質的提高,瓷制的實用器皿就大大的發展起來并部分代替了金、銀用具。唐代的陸上和海上的對外貿易的發展也促使了瓷器的發展,當時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絲綢外,瓷器也隨之銷往國外。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點

為適應外銷的需要,以及西亞文化的影響,瓷器的造型、文飾也吸取了一些外來的因素。唐代后葬之風很盛,主要做為隨葬用的三彩器,也隨之迅速發展。上述種種因素,形成了唐代陶瓷器的特有的風貌。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流行的雞首壺,在唐代已不在出現,常見的是一種多棱形式圓柱形短流的執壺。壺柄也由以前的龍柄變為曲柄,在流與柄之間的立系耳的形式也少見。盤口壺壺口也有盤口變為喇叭口,壺腹一般作橢圓形,有的呈瓜形,唐代文獻上,稱為“注子”,顧名思義應當是當時一種酒具或茶具,在南北各窯中均大量生產,形制也大體相同。

唐代瓷器底足的特點

和注子一同使用的是酒杯,從唐人的“舉杯邀明月”、“會須一飲三百杯”和“銜杯樂圣稱避賢”等詩句中,可以知道當時飲酒是用杯。唐代的酒杯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帶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等,還有一些直接仿制金銀器燒制的。

隋代最流行的四系罐,唐初還保留了它的基本形制,中、晚唐以后就不再出現。一種廣口外卷、無頸、豐肩、無系耳、平底的罐卻大量興起,這種罐一般腹部豐滿、有蓋,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南北各地的瓷窯都進行生產,尤其在北方廣為流行,在三彩陶器中也常常可以見到。

隋代的高足盤,唐初的北方瓷窯中,尤其是三彩陶器中仍然燒制,但形制有改變。隋代的喇叭狀高圈足已改為矮圈足或三足所代替,其制作也較隋代精致。

碗是生產量最大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器,南北各地瓷窯都普遍燒制,形制也大體相同。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另一種碗近似缽形,但體積小,器壁一般較厚重。唐代中期,開始出現一種身淺、敞口外撇、玉壁形底足的碗。

晚唐以后這種碗式大量出現,碗的胎壁從厚重逐漸轉趨輕薄,從玉壁形底向寬圈足方向發展。這種碗式的流行,與唐代飲茶之風盛行有直接關系,唐代稱這種碗作“茶甌”。陸羽《茶經》曾對當時各地瓷窯所產茶碗,作了細致的比較和評論。

孟郊、盧仝、皮日休、鄭谷、徐夤、陸龜蒙、韓偓等詩人,也都有贊美茶甌的詩句,給瓷制茶具增添了聲價,促進了茶具生產的發展和工藝的改進。與茶碗相配套使用的式碗托,亦稱“茶托”與“茶船”。

越窯茶托的托口一般較矮,浙江寧波市出土的一批唐代越窯青瓷茶碗中,還有碗托連燒的。有的茶托口沿卷曲作荷葉狀,茶碗則作花瓣形,非常和諧,再加上越窯翠青的釉色而更顯雅致,所以唐末詩人徐 將茶和盛茶的茶具比為“嫩花涵露”,是絕妙的描述。刑窯白瓷壺與玉壁形底的碗、盞托等與越窯所生產大體相同,都具有共同的時代特征。

瓷枕再隋代已經出現,唐代有較大的發展。唐代瓷枕一般為長方形的小枕,以三彩陶枕為多,常出土于北方唐墓中,南方則較少見。

瓷硯多為圓形,魏晉時期多具三、四、五、六不等的蹄足。隋代除蹄足外還有珠足和滴足。唐代瓷硯則向多足、鏤孔圈足發展。硯面較前代更向上凸起。唐代南北各窯均產硯,有大、有小,小者數厘米,大者近尺,這與唐代書法藝術普及有關。

唐代陶瓷器也受到了西亞波斯文化的影響。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龍柄鳳頭壺,造型巧妙,器身堆貼瑰麗文飾,壺蓋塑成一個高冠、大眼、尖嘴的鳳頭,與壺口相合,由口沿平底部連以形狀生動活潑的蟠龍柄,這是唐以前所未見的新樣式。

雙龍耳瓶的器形也同樣可以看出式吸取了外來胡瓶的特點,壺身與隋代李靜訓墓出土的雞頭壺大體相同,無頭,而用一對龍形耳作為裝飾,這種雙龍耳瓶與鳳頭壺均盛行于初唐,唐高祖兒子李鳳墓中出土的白瓷雙龍耳瓶,就是此種造型。

2. 宋代定窯執壺拍賣紀錄

2. 宋代定窯執壺拍賣紀錄

宋代是中國瓷器發展的繁榮時期,南北各地窯場林立,瓷苑市場百花爭艷,朝廷除選取用民間精瓷外,還自設官窯燒制瓷器,以供宮廷應用和賞賜。《中國陶瓷史》把宋代瓷窯歸納為六大瓷窯體系:即(1)定窯系;(2)耀州窯系;(3)鈞窯系;(4)磁州窯;(5)龍泉青瓷系;(6)景德鎮青白瓷系等。

青白瓷是宋代仿青白玉效果而創燒的瓷器。玉質感是青白瓷器追求的效果,素以晶瑩滋潤著稱,青白瓷仿玉的成功,反映了人們對美玉的需求,故青白瓷的創燒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和贊賞。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浮梁陶器”:“浮梁巧燒瓷,顏色比較瓊玖。”南宋初期詞作家李清照在她的《醉花蔭》詞中寫道:“薄霧濃云愁永畫,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這是贊美景德鎮湖田窯青瓷。南宋蔣祈在《陶記》中說:“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潔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饒玉’之稱。”《宋會要輯稿》冊一百四十六食貨五十二謂:“瓷器庫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饒州、定州、青州白瓷及漆器以給用,以京朝官三班內侍監庫。”宋代景德鎮隸屬饒州,饒州瓷即景德鎮瓷,宋時景德鎮以專燒青白瓷而聞名于世。這是朝廷選用青白瓷的文獻記載。眾多考古發掘出土的瓷器表明,更是宮廷和百官選用青白瓷的例證。宋末元初,青白瓷的生產中心仍在江西景德鎮。元代青白瓷的胎釉特征與宋代有所不同:瓷胎采用高嶺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胎土中氧化鋁的含量增加,燒成溫度更高,胎質更白,器物很少變形。釉為石灰———堿釉,即在釉料中摻入適量的草木灰,使釉中含有堿金屬鉀和鈉。鼓型青瓷,是屬于宋末元初的作品。宋末元初的青白瓷基本繼承了宋代青白瓷的基因,瓷胎采用瓷土的一元配方,胎土中氧化鋁的含量低加,燒成溫度不高,胎質灰,器物容易變形。釉為石灰釉,燒成后釉面失透,光澤柔和,釉色略灰,玉質感強。器物造型除碗、盤、瓶、爐、罐、枕外,還新出現了扁型執壺、葫蘆型執壺、多棱壺、鼓型瓶、動物形硯滴等。造型特點是厚重飽滿,器物胎壁厚,顯得釉層較薄。

3. 宋代越窯精品執壺圖片

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征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

北宋

北宋時施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早期產品胎薄而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盤、碗、壺為主,罐、盆等少見。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淺灰色,釉色青黃;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盤、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圖案花紋一般對稱。

南宋

南宋以后施石灰堿釉,釉層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繼續生產北宋原有器物,出現了八卦爐、鼎式爐、奩式爐、盆、塑象、渣斗、膽式瓶、五管瓶、龍虎紋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節葫蘆狀,瓶上部的豎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見。碗、盤器底較厚,挖足一般很淺,圈足寬矮,外底露胎。裝飾以刻劃花為主,線條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條直線,碗內刻云紋的較多,也有內劃“S”形紋飾的,碗心印陰文“金玉滿堂”或“河濱遺范”四字的也較多見。北宋末期浮雕蓮瓣紋開始流行,在盤、碗的外壁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蓮瓣紋變得短而寬,互相緊靠 ,瓣中脈線突起。

4. 越窯執壺拍賣行情走勢

鑒定要點

必須掌握五大要素。這就是制品的造型與紋飾、裝飾藝術與方法、釉色與胎體、銘文與款識五個方面。

1、器物造型與紋飾

造型與紋飾兩者密不可分,是鑒定越窯瓷器的關鍵,再結合釉、胎、支燒工藝和款銘更為精確。

唐代越窯的造型,從總體上看廓線明快,秀雅端巧。碗的造型,從早期越窯的深腹型,逐步演變為敞口(侈口)、斜腹的淺腹型。

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時,假圈足中挖一個小淺孔,圈足形似玉璧,俗稱玉璧底,同時開始出現矮圈足的環底碗。

晚唐時碗的造型,不但延用了玉璧底、大環底外,而且出現了端巧美觀的花口。特征是口沿作成四缺、五缺不等,在腹部與缺口相對位置壓有突筋。總之從底足的變化,發展到口沿的變化,使碗的造型輕巧端雅,線條流暢美觀。

越窯早期的標準器,陜西禮泉縣唐龍朔三年(663)墓出土的花口腕,口沿六缺、腹部六條筋,矮圈足。

河南偃師杏園大歷十三年(778)墓出土的魚紋碗,在碗的內底刻繪一條游躍的魚,自由流利、活潑可愛。

寧波和義路唐代遺址元和朝(806~820)文化層中出土大碗(洗)內刻荷花。

唐代晚期,碗類的器內刻劃各類荷花、朵花、模印鶴、魚等動物,形象生動活潑。“大中二年”云鶴紋“壽”字碗,與其共存的器物,成為鑒定的標準器。

壺類,從初唐開始,仍沿用了早期越窯的盤口壺,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器型有碩大豐滿變為瘦雅秀麗。

到了中唐元和朝時,壺的盤口消失,為侈口(敞口)所代替,同時出現了六角形的短嘴和肩帶狀把,底部有的仍保留了平底,爾后也有平底變為矮圈足。這類造型的壺,文獻上常常稱為注子,即執壺。所以說由早期越窯的壺,到中唐元和朝時演化為注子,這是壺造型變革的轉折點,也是執壺的造型與早期越窯的壺,造型完全變了一個面貌。

晚唐時期,越窯執壺,造型的基本格調不變,具體的線條變化多姿,使人感覺器形豐富多彩。僅舉唐大中朝執壺器形為例,這時有鳳頭執壺、帶流的瓜棱壺,筒口、雙系、圈足壺,喇叭口、瓜棱、圈足執壺等。在唐代所有執壺中,惟獨"會昌七年改為大中元年"刻花執壺(朵花)是一件刻花卉的標準器,這類刻花,恰恰與寧波市和義路唐代“大中二年”、“壽”字紋碗地層,伴出的刻花盆、刻花碗、刻花盤的紋樣,似出一人之手。

5. 五代越窯執壺拍賣紀錄

瓷器鑒定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鑒定瓷器的年代即燒造的時代,二是鑒定瓷器的窯口即燒造的地點。

瓷器年代的鑒定與窯口的劃分是研究瓷器的發展的基礎。瓷器年代的確定,為斷代研究創造了條件;瓷器窯口的劃分,對研究瓷器燒造區域的分布以及燒瓷技術的品質與工藝水平、各地區瓷窯相互關系與它們之間的影響以及區別,提供了科學依據。

研究瓷器發展史,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整體。然而明、清瓷器的鑒定就不同了,因為明、清時期已經形成以江西景德鎮為全國的瓷器燒造中心,除少數地方窯外,絕大多數為景德鎮的產品。所以明、清瓷器不存在產地的劃分,而只是一個時代的鑒定。

關于瓷器鑒定的年代依據,宋以前的瓷器與明、清以后的瓷器是不一樣的。宋代以前瓷器的年代依據,主要是根據墓葬,特別是具有確鑿紀年墓葬出土的瓷器,鑒定家把它作為斷代的標準器。考古資料證明,什么時代的墓葬與該墓出土的瓷器年代是相一致的,學者們通過對大量帶紀年墓出土的瓷器,進行科學地排比,找出各個時代瓷器在造型、質地、釉色、紋飾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并以此作為鑒定宋代以前瓷器的科學依據。明、清時代的瓷器鑒定,因其墓葬很少,特別是帶紀年的墓葬就更不多見,出土瓷器亦少,而不能作為我們斷代的依據。所以明、清瓷器鑒定年代的依據是從明、清帶年款的官窯瓷器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排比出來的。然后將帶年款瓷器的造型特征、胎釉及紋飾風格作為標準并用以解決不帶年款的官窯與民窯瓷器的斷代問題,同時,根據這些帶年款瓷器的造型、胎、釉及紋飾特征,反過來又可解決這一些偽款瓷器的問題。因此,對宋以前瓷器窯口的斷定,必須對其燒窯遺址進行發掘,而對窯址年代的確定必須與帶紀年墓出土瓷器相對照。

元代瓷器是在宋代瓷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元代瓷窯在南方除江西景德鎮、浙江的龍泉窯外,在全國范圍內尤其在北方地區仍有一些瓷窯還在燒造。因此,元代瓷器鑒定也還有一個產地問題,元代瓷器帶年款的很少,但也有一些帶年款值得注意的,如著名的元“至正十一年”銘的青花雙耳大瓶,經過對它的排比研究就解決了一大批元代青花瓷器的斷代問題。因此關于元代瓷器鑒定,具有介于宋與明之間過渡性質。

古代瓷器是歷史的產物,每種瓷器都必然打上其時代烙印。猶如一部文學作品一樣,有它產生的時代背景,因此必須從作品的內容去分析。古代瓷器不是以文字內容來表現,而是以它的造型、紋飾、燒造方法、胎釉特征以及年款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所以鑒定一件瓷器的所屬窯口與時代,也必須從這些方面去分析、研究,才能得出科學的、符合實際的結論。歷代陶瓷款識的鑒定

陶瓷器上的款識,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劃、印或書寫表明年代、產地、堂名、人名、用途及吉祥語等內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種圖案款識。由于款識的內容、格式、字體、書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所以,它對陶瓷器的斷代、斷定窯口和辨別真偽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是鑒定的一個重要環節。

款識的類別

陶瓷器上的款識大致可分為六大類:紀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語款、圖案款及其它特殊類款。

紀年款:紀年款是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一種款識。紀年款可分為兩類:一種用當時帝王年號,稱年號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等。另一種用天干與地支組合的,稱干支紀年款,如“皇明天啟年丙寅吉旦”、“乾隆丙午”等等。紀年款以官窯瓷器為多,但部分民窯亦有書寫年款的。民窯紀年款字體較草率,遠不及官窯規整。瓷器上用干支紀年款的以明清時期較多。

堂名款:指私人定燒瓷器的所刻、印、書寫的自家堂號。內容包括堂名、齋名、軒名、府名、室名、殿名、樓名、閣名等等。堂名款明嘉靖時已見有,如“滋樹堂”、“東書堂”等堂號,明代后期流行。入清以岳 各朝皆有,尤以康熙時盛行,如“中和堂”、“慎德堂”、“拙存齋”、“復香軒”等等。

人名款:指工匠或私人定燒陶瓷上所刻、印、書寫的名字或別名。如三國時越窯青瓷上的“師袁宜作”,唐代長沙窯“鄭家小口天下第一”,宋代磁州窯“張家造”瓷枕等等。明清時期多見,如“陳守貴造”、“天啟元年米石隱造”、“春育主人珍藏”等等。

吉語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書寫的吉祥語,表示贊頌、祝福。晚明至清代最為流行,如“萬福修同”、“富貴佳器”、“天下太平”、“福壽康寧”等等。也有只題一個字的,如“福”、“壽”等。

圖案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書畫的紋祥圖案記號,亦稱“記號款”。圖案款多數為民窯所用。明清兩代最為流行,如八卦、太極圖、八寶、海、兔、雙魚、靈芝等等。

其它特殊類款:還有一些不能歸入以為類別的,如“茶”、“酒”、“瑯〓”等字,統稱為其它特殊類款。

款識的起源及其發展

遠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已發現一些刻劃符號。如仰韶文化類型的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已發現各種刻劃符號270個。此外,山東龍山文化,以及上海馬橋、浙江良渚等遺址出土的陶器上,也發現不少刻符;青海省樂都、甘肅省半山所出土的陶器上還發現了彩畫符號。這些刻或和彩畫的符號是我國最早的文字雛形,也是我國陶瓷款識的濫觴。商周時代,瓦和陶器上的刻字,多數為編號,少數為人名。春秋戰國時期的磚瓦、陶器上的刻符和文字,各地都有發現,逐漸增多。秦漢時期的陶器和磚瓦的文字非常豐富,所涉及的內容亦較前廣泛。陶器上的文字絕大部分內容是反映陶手工業的情況,如器物的編號或記號(一、二、三……等),制陶手工業的官署名(左司空、右司空、大水、北司等)、作坊名(安陸市亭、櫟市、杜亭等)、陶工名(義渠、伙、成、蒼等),另外還有地名(宜陽、新城、藍田等)、器物所有主名(北園呂氏缶、下賈王氏缶等)、器物置放地名(宮廄、大廄、麗山〓宮等)等等,在瓦當和順上還開始出現一些吉祥語(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延年益壽昌等),大凡后世的款識類別,此時大多已具備,開了中國陶瓷款識的先河。目前所見瓷器上最早的款識是浙江省鄞縣出土的一件東漢青瓷雙系盤口壺,底足刻有隸書“王尊”二字。帶有紀年款銘的瓷器,最早見于三國時期,如南京趙士崗墓出土的一件越窯青虎子,其腹訓刻劃“赤鳥十四年(251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款銘,不但有紀年,并且有燒制地點、工匠名等內容。浙江省紹興古墓出土的一件青瓷谷倉,頂部的龜碑正面刻劃“永安三年(260年)時,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意(億)萬歲未見英(殃)”的款銘,內容包括紀年以及祝愿的吉祥語。南京清涼山吳墓還出土一件熊形油燈,上刻“甘露元年(265年)五月造”的款銘。這是三件十分難得的具有紀年款的器物,它為我們正確斷代提供了標準器。其款識的共同特點是:釉下刻劃,字體近草書。

西晉時燒制的一種青瓷扁壺,各地有不少出土,形制奇特,短頸,扁腹,廣底,兩側各有系由于發現有的器物底部刻劃有“先姑〓一枚”、“紫(此)是會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的款銘,才使我們知道,這種青瓷扁壺在當時稱為“〓”。漢代文獻上記載有一種罌,《漢書》顏師古注:“〓,長頸罌也”。但罌究竟是何物?長期以來不得而知。1972年南京化纖廠晉墓出土一件青瓷長頸雞首壺,底部刻“罌主姓黃名齊之”七字,由此使我們得知器的名稱和器物屬主的名字,原來這種長頸壺,即稱為“罌”,與文獻記載相符。

唐代陶瓷款識仍以刻劃為主,但已有在釉下用彩書寫的款銘出現。從窯口來看,刻劃者多數為越窯,用彩書寫者以長沙窯為多。其內容不僅有紀年款、人名款、產地款,還有帶有商品廣告性質的款銘。字體絕大多數為草書,楷書少見。刻劃與寫的部位皆不固定。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越窯青瓷執壺,腹部刻劃有三行文字:“會昌七年改為大中元年(847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記之耳”。這件器物的款識記錄了當時年號的改換。浙江嵊縣出土的一件越窯青瓷罌,腹部刻劃“元和拾肆年(819年)四月一日造此罌,價值壹千文”17字,詳細地標明了制作日期、器名、價值。浙江寧波出土的一件印花碗,碗內底有“大中二年”四字,則為內容單純的紀年款。此外,還有刻劃文字的青瓷墓志銘,內容有紀年、人名、事跡等等。

唐代長沙窯以彩書寫款識,很多具有商品廣告性質,這是長沙窯的一大發明,如“鄭家小口天下第一”、“卞家小口天下有名”、“言滿天下無口過”等等。在外銷器物上,還用阿拉伯文書寫“真主最偉大”,以適應和迎合阿拉伯人民的需要。

唐代著名的邢窯白瓷中有刻“盈”、“翰林”字款,或書寫“翰林”字款的產品,“盈”是宮廷內“大盈”庫的簡稱,表時它們是官府的用品。此外,1978年浙江省臨安發現了吳越王錢廖之父錢寬的墓葬,出土19件白瓷,多數底部有’官”或“新官”字樣的刻款,這批晚唐時期的白瓷精巧細潔,不是一般的民間用瓷,款識的含義也清楚地告訴了人們。

五代越窯青瓷中也有刻“官”字款的器物發現,如浙江省臨安五代墓出土的一件越窯雙系瓶,腹部刻劃“官”字款。

唐代至北宋河南瓷窯生產一種瓷忱,枕底往往刻有某家作坊制作的款銘,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瓷枕,枕底刻“杜家花枕”四字。傳世品中還有刻“裴家花枕”四字的。宋代瓷器款識遠較前代為多,銘文內容有作坊標記、工匠姓名、制作年月、唐詩宋詞、吉祥語句、宮殿名稱和宮廷用瓷專用款銘等等。總的特點是款識文字趨于簡明,仍以刻劃款為主,但書款逐漸增多,印款亦較前期增如。

清代瓷器款識辨偽:

康熙款字特點是挺拔清秀,所寫“康”字下半部的“水”字,一般寫成“〓”;“〓”字衣無上點。民國時仿康熙款甚多,但字體相似較少,大多相差甚遠。康熙琺瑯彩器,底款應為“康熙御制”料款,如書六字款則為膺品。

雍正款字似一人獨寫,故有特色,為歷代仿寫所不及。道光、咸豐和民國時仿雍正款頗多,但字體較大,筆劃柔軟無力,可以區分。

乾隆款識以篆書體為主,所寫“乾”字,一般寫作“〓”形,但也有不太規距而與之略有差異者,所以,在鑒別中不能一概而論。后世的仿款,光緒時字體粗大;民國時細弱無力。

還有一種后加款,也應注意。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1)在舊器或新器上加寫加刻稀有年號,即現存陶瓷中款識少或無的時代,如宋代“紹熙”、明代“洪武”等,使人無法對照比較。(2)將舊款旋切下,再嵌于膺品底部。民國時最為流行,鑒定時要注意圈足底部胎釉的異常痕跡。

分辨材質:

看顏色:瓷器通常以瓷土為材質,,瓷土有分等級,瓷土高溫還原燒結后呈白色,燒結溫度越高,白度就越高,燒成白度越白,瓷土就越貴,燒制本就要相對增加。瓷器一般燒成溫度通常會在1260度C以上。

陶器用陶土為材質,陶土含鐵量較高,氧化燒所燒制之作品通常呈現米黃色還原 燒會呈現較深之顏色,依含鐵量多寡而定,通常在土黃色~深咖啡色。

聽聲音:青輕敲擊作品,如果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燒成溫度一定較高瓷化程度較好,作品品質也越好。

成型方式辨識:

一件作品有可能用不同之成型方式完成,用何種成型法在制作成本上占有很大關系,以下是制陶常見之成型方式,與如何判定之說明。

旋環機成型法:這種成型方式因為使用模具,所以制作出來的成 品大小幾乎是一樣的,因為用旋杯機制作,大部分所制作之陶瓷 種類有杯、碗、盤等。

注漿成型法:這種成型方式因為使用石膏模具,所以制作速度快 ,制作出來的成品大小也是一樣的。在無法用旋壞機成型之陶瓷 作品就要用石膏模成型法來制作,大部分會用在制作如花瓶、動 物、人物等造型。

壓模成型法:通常此成型法會運用在作品之粗壞的成型,之后在 加以表面處理整件作品,制作出的成品可由內部發現有會有壓土 不平整的表面。

手拉環成型法:大部分花瓶制作會運用這種成型法,最大辨別之 處就是,大部在作品內部,會留有手拉紋路或修壞痕跡。

陶板成型法:這種成型法所制作出的作品通常會有平面及切面, 作品經常是方形或長方形。

手捏成型法:制作手捏壺會使用手捏成型法成型,完全以手工及 使用工具制作,制作時由作者自由變化,所以不會有兩件相同的 作品。

泥條成型法:運用這種的成型法,造型上可多變化,制作出的作 品通常較經致,可畏慢工出細活。

手擠環成型法:較大型陶作品通常運用這種成型方式,通常辨別 這種方式可由外部或內部會留有手擠壞紋路或者拍打痕跡。

以作品環體顏色分辨燒成法:

還原燒:一般瓷土以高溫還原燒結后壞體顏色呈現白色。陶土以 還原燒成后,因陶土含鐵量較高,會呈現較深之顏色,依含鐵量 多寡而定,壞體顏色通常會在土黃色~深咖啡色。

氧化燒:瓷土以氧化燒結后壞體顏色呈現米白色。陶土氧化燒所 燒制之作品胚體顏色通常呈現米黃色。

以作品釉色辨識燒成法:

需要用還原燒成的釉色:銅紅、青瓷、鈞窯。

大部分用氧化燒成的釉色:結晶釉。

其他釉色大致上以還原或氧化燒皆能燒成。

用以色料燒成的不在上述范圍內。

6. 越窯執壺價格

越窯秘色瓷大缽------------成交價:RMB1,176,000---成交日期:2010-09-17越窯秘色瓷渣斗------------成交價:RMB3,500,000---成交日期:2010-12-28宋代越窯秘色釉雕刻春宮---成交價:RMB4,032,000---成交日期:2013-09-01宋越窯秘色刻童子紋碗-----成交價:RMB2,860,000---成交日期:2011-05-20謝謝

7. 宋代越窯執壺拍賣價格

拍賣時間:2019春季拍賣會

藏品名稱:五代- 越窯秘色瓷執壺

尺寸:高18.4cm

介紹:壺圓唇,喇叭形口,長頸,頸與腹交界處有一周凸起的棱裝飾,圓鼓腹,腹有3道瓜棱痕,圈足。肩腹部一側置長曲形流,執柄連于口和腹部,柄上有4道溝槽裝飾,一為美觀,二為持握方便。灰胎,胎質細膩堅實,通體內外施青釉,僅足端無釉,有支釘燒痕。釉面均勻,釉色青翠欲滴,釉光潤澤,寶光內蘊,為越窯秘色瓷典型器。

成交價:RMB 1,380,000

8. 越窯執壺拍賣行情如何

首壺就是古代酒具的一種,又被稱作盛水器。首壺最先出現于西晉,到了唐宋時逐漸被執壺所替代。剛開始是在越窯、甌窯燒制,后來燒瓷的技術逐漸發展,瓷器的造型,色彩,款式,等等也都發生了一些改變,器身也從圓形向瘦長形變化發展。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