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村的一個小酒廠排出的污水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應該找哪個部門來解
現在關于環境污染問題統一歸環保局監管。可以到所屬鄉鎮環保所去投訴,也可以直接打環保熱線電話。現階段對影響環保的污染問題十分重視,只要證據確鑿,很快就會有結果的。如果還是沒有解決,可以到上一級環保部門去投訴,也可以到信訪部門協調解決。
2,關于環保的事例
(一)關于環保的事例:老人叫吳慶賢,現年65歲,是貴州省黎平縣雙江鄉四寨村農民,2003年獲“全國綠化獎章”,被譽為“貴州造林王”。面對滿目蒼翠、生機勃勃的5000多畝松杉林,滿頭白發的侗族老人興奮而自豪地說:“經過20多年的辛苦耕耘,我家承包的這些荒坡已變成林了。林工商公司為我估價,現在我的‘綠色銀行’存款達到120萬呢!”1)把家搬進山里說起當初造林的緣由,老人回憶說:“1982年8月,經過政府的兩次動員,我才走上造林這條路的。當時植樹造林政策說得很清楚,一百年不變,誰造林國家支持誰,誰造林地誰擁有。可那時剛分林到戶不久,所以很多人都害怕。”作為先行者,吳慶賢是孤獨的,同時也冒著風險。他跟家人說,造林是無形的生意,相信10年、20年后,這份生意就會大有賺頭。但他的妻子開始一直反對他造林,他只好獨自一人上山種樹,早出晚歸,披星戴月。晚間再耐心地跟妻子及子女講造林的好處。畢竟是一家,受丈夫感化,妻子和子女終于一起隨他把家搬進林地,開始了新的造林人生。在隨后的日子里,整地、挖坑、培肥、育苗、植樹,成為全家人生活的全部。可是由于不懂技術,缺少管理經驗,一家辛辛苦苦換來的卻是遍地枯死的樹苗。妻子、兒女一氣之下紛紛下山回家,他也心疼得茶飯不思、晝夜難眠。但他沒有被困難所嚇倒,又耐心勸說家人,賣掉了生意較好的小賣部,并請來林業技術員現場指導,還買來有關書籍,讓兒子考林業技術員。到1986年7月,實在沒有錢支付所請的6名工人的工資,只好將家里一頭水牛賣掉,但還不夠,到年底時又賣掉幾頭肥豬,搞得年都沒有過好。經過8年的努力,杉樹開始成林。然而,就在全家人喜上眉梢之時,1989年初冬,一場大火燒去了100多畝山林,造成經濟損失2萬多元。這下打擊大了,一些人嘲諷他“風吹日曬,瘦得像干柴,黑得像猴子,把錢都扔給大山,是個十足的大傻瓜。”妻子也氣得不行。但眼前已是華山一條路,他一邊安慰妻子,一邊又狠下心向信用社貸款4萬元,繼續造林之路。2)愛樹就像愛娃在以后的十幾年里,吳慶賢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大山里度過的。可以說,他是看著山里的樹木一天天長大的。下雨天他將被風吹倒的小樹扶立起來,下雪天則幫小樹拍去身上的雪,為其支上支架。時間長了,他與樹木結下了很深的感情,在他眼里,樹木都是他的“娃”,他愛護這些樹就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2000年春節期間,他有兩天沒進山,心里總放不下,便獨自一人來到二分場的林子里,正好發現有野火燒山。他不顧年老體弱,把棉衣捆緊在火里打滾,直至把火撲滅,老人為此受傷昏迷住了半個月的醫院。一次,吳慶賢聽說有一片小樹被風吹倒了,一些樹還被人偷砍了,撒腿就往大山里跑。到林地看到被吹倒和被人偷砍的樹木,他忍不住流下了傷心的淚水,并在那里陪這些受害小樹度過了一天一夜。今年,吳慶賢又在該鄉的黃崗村新造林1000多畝,土地開發600多畝。為加強與外界的聯系還買了輛小轎車,成為侗家山寨里的第一位“有車族”。3)帶動村民致富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吳慶賢將附近8個村的荒山承包下來,創建了全省第一家民營林業開發公司。2000年他營造了100畝椪柑,2002年又營造板栗基地300余畝。如今他的“綠色銀行”存款額已達120萬元,成為深山侗寨里的“百萬富翁”。吳慶賢致富不忘鄉鄰,為幫助村民學習造林,他自費創辦了農民林業科普指導站,由二兒子吳勝文任站長,其弟吳慶江任技術員,義務為農民舉辦科普培訓班。幾年來,共舉辦林業培訓班28期,免費放映林業科教電影19場,受訓林農達1060多人次,接受林業知識的村民達5000多人次。吳慶賢是一位善良忠厚的侗家人,村民求助于他,他從不拒絕。村里修教學樓、建花橋、造鼓樓,所需木材180多立方米,折合人民幣達20多萬元,全部由吳慶賢捐獻。此外,他每年還聯系3個以上貧困農戶,幫助他們通過種樹實現脫貧。在他的帶領下,通過10多年的努力,四寨村13000多畝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如今,四寨村基本上家家種了3畝以上的椪柑或蜜橘,成了全縣知名的水果產區。(吳慶賢精心查看樹木的生長狀況)(二)破壞環境事例10多年前堆放工業固廢造成環境污染,浙江衢州的瑞力杰公司日前被法院判決支付124萬元生態環境修復費用。這家公司的污染行為,最早是縣環保局在環境大整治中發現的,環保部門要求企業將工業固廢運走。固廢是運走了,但留下的污染遠遠沒有消除。當地檢察院發現這一線索后,又對該公司提起了民事公益訴訟。查看此事的前因后果,不得不感慨:“環境有價,損害擔責”,還真不是一句空話。欠下環境債的“老賴”沒賴成,要歸功于一張織得越來越密的大網: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和賠償。以往,由于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缺乏明確受損利益主體,如果沒有符合條件的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企業欠下的環境債就沒法追討,很多都不了了之。2017年7月《民事訴訟法》修改,檢察機關可以對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的行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對污染行為構成了極大的震懾。據媒體報道,浙江、江西、安徽、江蘇、山東等地,均有檢察機關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案開庭,針對的都是污染環境行為。就在本月22日,江蘇省灌南縣人民檢察院起訴一家漁業公司非法捕撈,索賠1.3億元修復生態。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月,全國檢察機關立案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6335件,督促1451家違法企業進行整改。參考資料:人民網-“貴州造林王”吳慶賢:樹木都是他的“娃”人民網-人民日報說道:環境債,休想賴
3,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人事跡
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內涵和本質 和諧是指系統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間配合得勻稱和得當。一個生態系統,尤論是在全球、地區,還是局部區域,都是復雜的牛物群落與所處的環境(包括水、大氣、土、巖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對穩定又有自組織功能的一個系統,水是其中最活躍、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潤澤萬物的同時,水又以其自身的豐枯規律、動力特性,影響著整個自然界的演進和變化。生態系統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對水的量變和質變十分敏感。興水利、除水害,人類社會在與水的相依相伴中,在與水的抗爭中,得到了繁衍和發展。在治水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成為人類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任務。 所謂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指以人為本,堅持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與協調。在整個流域生態系統的框架下,處理好人類活動與水利水害的關系,合理地趨利避害,正確對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降低水污染等人為災害,在將水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時,盡可能降低人類活動對水體循環的干擾,減少人對水的侵害;處理好人類取用水與自然界其他用水的關系,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控制在能夠保持水體基本功能、水資源可以持續利用的狀態,使水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能夠為整個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反映出價值取向的變化。由“以人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統治自然的價值理念,轉變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同進步。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體現了思維方式的變化。由孤立的、單目標的思維模式,轉變為系統的、全面的、辯證的思維模式,由以往的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轉變為經濟增長與生態系統保護相協調,統籌考慮各種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滿足人類需要的同時,約束人類自身的行為,兼顧自然界的和諧與穩定。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從思路、對策、措施,到規劃、設計、管理,都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創新。 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階段的必由之路,是人類總結經驗教訓后的必然選擇 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漫長歷史中,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較小,人與自然保持著相對和諧的狀態。在哲學上,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相通、相類和統一的觀點。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論”,把“天命”奉為萬物的主宰,要人們“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張 “自然無為”,認為人在自然和社會面前是無能為力的。這種樸素的“天人合一”的觀點,造成了中國占代一種人與自然親近和諧的關系。在對待洪水方面,“擇丘陵而處之”“順水所向,遷城邑以避之”進行避洪,“疏九河”進行分洪,在大河兩旁留出足夠空間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寬緩而不迫”進行行蓄洪,這些都足這種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資源開發上,先秦時期,強調“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不樹者無槨”,對于保護植被、植樹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急劇增加,人類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以后,人類改造自然、影響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人定勝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強,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肆無忌憚地掠奪式開發利用,同時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無底的垃圾箱,毫無顧忌地向其中排放廢水、廢渣、廢氣。近幾十年來,我國“改天換地”行動空前,為了負載過多的人口,爭取更多的空間,生產足夠的糧食,人們侵占河灘,圍湖造田,毀林(草)開荒;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用水需求,人們建起一個又—個蓄引提工程,可以讓黃河斷流,讓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層疏干,利用每一滴水;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污水、廢水不經處理,隨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然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但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人類統治自然界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對我國水資源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成為治水實踐的必然選擇。當然,這種選擇不是遙遠過去的簡單重復和回歸,而是全面的發展和升華,是基于對治水規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和渴望。 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在治水中把堅持尊重自然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緊密結合起來,走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路子 日月運轉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人類取水、用水、排水,水進入了人類社會,治水活動又需要遵循社會規律。只有在治水實踐中不斷發現規律、認識規律,并遵循規律、利用規律,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1.在整個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框架下,統籌考慮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對策 流域是水資源的載體,任何河流、湖泊等水體都與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關。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須有健康的流域生態系統作為基礎和支撐。治水實踐不能就水論水,要從整個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框架下,考慮水資源問題的解決。 流域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既包括湖泊、河流、濕地等水生態系統,也包括森林、草地、農田等陸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主要是指對流域內的水、土地、濕地、植被等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態系統退化的各種干擾,實現水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流域內植被、濕地等保護和修復,對于緩解洪澇、干旱災害,減輕土壤流失和水污染問題將發揮一定作用。從水文學的角度看,森林植被及其下面的土壤,就像海綿一樣,當降雨發生時,可以吸納一定數量的雨水(洪水),然后逐漸釋放出來,流人河流或滲入地下含水層。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土壤涵養水源的能力減弱,雨水匯人河流的速度加快,對于我國降雨在時間上分布極不均勻的現實而言,這無疑加重了汛期洪水和非汛期干旱缺水的程度。另外,植被的退化,也將使土壤受到雨水侵蝕的程度加重,增加了江河湖庫的淤積,加重了洪災,也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造成不利影響。濕地具有類似的作用,在雨季涵養洪水,在旱季可以逐步利用。有研究表明,流域每增加1%的濕地面積,河流的洪峰就會減少近4%。同時,植被、沼澤和其他形式的濕地,可以自然地過濾水流中的污染物和過量養料,阻滯沉淀物,提高水體的抗污染能力。 近幾年,在植被恢復中,強調利用自然規律,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結合局部的人工措施,許多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實踐表明,一些退化土地封育三五年后,植被的覆蓋度可大于0.6。對于大規模的退耕還林 (草)、封山禁牧、退牧還草等生態修復工程,雖然可以從大的區域范圍內考慮其經濟效益問題,但是必須從長計議,解決好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問題,建立良性發展機制。通過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坡改梯、小水窖、集雨水柜等措施,建設一定數量的高標準農田,解決農民吃糧和發展問題;通過發展人工草地灌溉的“牧 區水利”,解決休牧、禁牧后的牧業發展問題;通過發展小水電代燃料、太陽能、沼氣、薪炭林,解決農村能源問題,使大面積植被恢復可以持續進行下去。 ’98水以后,在長江中下游等地區進行了大面積的退田還水(江、湖),保護濕地和水域,使入水爭地問題的解決有了良好開端。但是,我國畢竟是人口大國,土地資源寶貴,需要做好水體、濕地利用的文章,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利用好水體、濕地,需要統籌考慮水土資源利用,核心是利用好水,如種植水生經濟作物、水產養殖、發展旅游農、業和濕地牛態旅游等,形成洪水經濟和濕地產業,使人與水找到新的平衡。 近幾年來,我國加強了涵養水源工程建設,對地下水超采區進行回灌、補給利保護,對生態脆弱區的牛態系統調水進行修復,對干旱濕地進行補水等,這些有益的嘗試和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洪澇災害不可避免,洪災損失可以減輕,建立人水共存的洪水管理模式 我國江河下游約有100萬km2的沖積平原,是江河洪水泛濫、泥沙淤積的產物,也是我國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由于土地肥沃、地勢平坦、交通便利,許多地區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已經成為我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我國業已形成的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不可能、也沒有辦法作大的調整和變化。洪水泛濫、河流改道所造成的損失和影響是當今社會所無法承受和容忍的。因此,那種讓河流不加約束、任意流淌、回歸自然狀態的思路是不現實的,也絕不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表現。 洪水足不可能根治的,即使防御洪水的標準達到了規劃設定的標準,仍有發生超標準洪水的可能性,況且我國江河的防洪標準還很低。因此,必須抓緊水土保持、水庫、堤防、蓄滯洪區、調度體系等防洪安全體系建設,將防洪安全標準提高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程度,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在易被洪水侵害的地區,要建立有利于減輕洪災損失的生活模式、經濟模式和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在與洪水的抗爭中,學會人與水共享空間,減輕洪災損失。此外,研究洪水規律和特性,利用洪水的沖刷和造床功能來減少淤積,治理河流,如黃河的調水調沙試驗;加強水庫汛限水位的研究,提高雨洪資源化利用程度等,都是利用洪水、變害為利的探索。 3.干旱問題不可根治,缺水問題可以緩解,建立合理協調的用水模式 干旱是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的主要自然災害。由于可更新利用水資源的有限性和豐枯變化,十旱問題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完全根除。在我國干旱、半干旱等生態系統卜分脆弱的地區以及半濕潤地區,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充分考慮流域內生態系統的用水需求,統籌考慮生活、生產、牛態和環境的用水需求,維系基本的生態系統平衡。 要緩解干旱導致的缺水問題,必須采取綜合對策,需要從人、經濟、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來構建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體系,從開源、節流、保護的齊抓共管來構建水資源的供需平衡體系,從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互配合來構建降低旱災損失的保障體系。我國年用水量已經占到全國年可更新水資源量的 20%左右,但是流域間很不平衡,許多地方還存在開發利用的潛力。適當建設雨水集蓄工程、調水工程,可以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壓力和水資源區域不平衡的問題。同時,擴大對非傳統水源,如洪水、污水、劣質水、海水等的開發利用規模和范圍,將是一條有效的途徑。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建立適應當地水資源條件的用水模式,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是緩解缺水問題的根本舉措。此外,必須進行一系列必要的防旱非工程措施建設,通過制訂和實施防旱規劃、應急預案和應急管理、旱情監控、信息研究與旱情預報、旱災救助、公眾教育等措施,提高整個社會抵御干旱的能力。 4.水污染問題是人類發展過程中 對水體的侵害,應該也能夠得到解決如果說洪水、干旱還有部分天災的因素,水污染則純粹是人禍。水體的嚴重污染不僅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給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損失,也影響了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同,我國在低發展階段和較短的時期內遭遇了嚴重的水污染問題。美國和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著手進行污染防治時,人均 GDP要高出我國現在水平的10多倍,我國面臨著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和 對環境質量要求提高的雙重壓力。 控制和治理水污染,恢復業已受到污染的水體,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需要做出長期、艱苦努力。首先,要控制污染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明確責任,嚴格執法,改變目前“以交納排污費或超標排污費”來換取“合法”排污權的做法,杜絕行政管理機關的不作為和排污企業的不作為。二是增加水體的環境承載能力。通過科學合理地進行河湖疏浚,減輕內源污染;加強水庫、閘壩的科學調度,保持水體的適當流動,達到流水不腐的目的,增加水體的自凈能力;探索大面積修復污染水體的技術可行性。三是加大對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一把化肥催綠一片莊稼,一瓶農藥保證糧棉豐收。但是,過量化肥、農藥的使用,導致了土壤酸化、板結,地力下降,有益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水體嚴重污染。要大力提高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積極推行綠色農業,推行綠色的耕種方式。 5.辯證地看待人類治水活動的利與弊,樹立全面、長遠、辯證的觀念 治水活動的出發點無疑是為人類造福,但相對于不同的參照系、不同的目標、不同的時間,對人類治水活動利弊得失的評判可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隨著認識水平逐步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追求目標的變化,對治水活動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目前,對水利工程的要求已經提高到不僅要對人類有利,而且要對生態有利,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近幾年,我國在堤防建設中,進行了生態保護、環境美化等方面的實踐,如避免使用不透水材料對河道護砌、重視河流與岸上的聯系、尊重河流的多樣性等等,積累了一定經驗。在國外,一些激進的環保主義者,要求拆除大壩、讓河流回歸自然的做法,又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當然是不可取的。 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關鍵是遵循自然規律,尊重和慎重處理人與整個流域的關系。對于水資源問題,從流域整體可持續發展的層 面上,從陸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組成的復雜動態系統和諧發展上,思考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應該說,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利益應該也必 須得到必要的保護和滿足,但是,從長遠看,保護了整個自然界、保護了生態系統,歸根到底還是保護了人類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