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白酒怎么釀,在家怎么做桂花酒

1,在家怎么做桂花酒

桂花酒其實不是桂花直接釀出的,一般用高度酒(原漿)浸泡桂花約一個禮拜,過濾后獲取桂花香汁,用此加水加糖勾兌成度數較低的酒,勾兌完成后再儲藏3個月即可飲用。
要釀制桂花酒當然首選品種好、香味特別純正的桂花,比方廣西桂林、湖北咸寧的桂花就特別適合。想在家中釀制要看你會煮谷酒嗎?就是用稻谷煮酒,在熏蒸的時候把桂花放在出酒口的位置,這樣桂花的香味就融合到酒中去了。只能在桂花盛開的季節采到桂花,可以把桂花風干或用糖腌制就可四季存放供你隨時候用了。四季桂的香味不濃不久遠,且四季桂的樹一般較小,采花量不大,所以其花不是制桂花酒的首選哦----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在家怎么做桂花酒

2,桂林恭城甜酒的制作方法

桂林山水不僅甲天下,桂林美食在全國也是有口皆碑的. 糯米甜酒主要采用糯米釀造而成,營養豐富,色澤金黃,清涼透明,口感醇甜,糯米甜酒特有的香氣,風味獨特,老少皆宜,富含多糖、礦物質、有機酸、氨基酸和B族維生素等營養成份。 糯米甜酒味如蜜并有濃郁的酒香。農忙季節家家釀有,勞動之余,沖上清涼的井泉水,喝上一兩碗,頓覺疲勞消失,精神抖數。糯米甜酒營養豐富,是農家婦女“坐月”(即分娩后休養期)時,必飲的酒漿,用于補身,食后奶水充足香甜。如果密封于壇內,或埋在肥堆里讓它發酵,過上一段長時間,取出來食用,酒液粘結成絲,味甜過蜜,醇香異常,十分可口。酒量淺的人,不知不覺就喝醉了。這是農家珍貴的特產。 傳統的釀制方法:將糯米置于木桶內用冷水浸泡,第二天早上撈起濾干,盛入飯甑(木制蒸籠)用蒸氣蒸熟。這樣蒸的糯飯,不爛不焦,氣味香濃,粒粒白似珍珠,柔軟而有彈性。拌上土制的酒曲,盛入瓦缸內,釀幾天即成。

桂林恭城甜酒的制作方法

3,如何自制桂花酒

十月桂花飄,在這個桂花飄香的時候,除了聞香賞花之外,我們還可以收集點桂花自制桂花釀。制作方法很簡單的,都是些現成家里可以找到的東西,我去年做了一瓶,今天開開來試了下,超好喝的。1、風干:將收集來的桂花攤開,放在通風陰涼處風干一夜。(可以多收集點,風干后大概只有原來的1/3,很少的)2、發酵:每斤桂花可放入4兩白糖(如果喜歡吃甜的可以多放點,我是按照1:1比例放的,糖盡量選擇白砂糖,比較容易化開,發酵出來的效果比較好),準備一個儲存桂花釀的瓶子,在瓶子里鋪一層桂花鋪一層糖(鋪得薄點層數多點同樣有利于發酵),然后等著讓它自然發酵就可以了,大約2、3天時間。3、釀酒:每斤桂花可加4、5斤的35度以上的米酒或高粱酒,按照這個比例在發酵好的酒瓶里加入酒就可以了,然后封存起來,等到一年之后,當當當當,自制桂花釀就完成啦~~~
要釀制桂花酒當然首選品種好、香味特別純正的桂花,比方廣西桂林、湖北咸寧的桂花就特別適合。想在家中釀制要看你會煮谷酒嗎?就是用稻谷煮酒,在熏蒸的時候把桂花放在出酒口的位置,這樣桂花的香味就融合到酒中去了。只能在桂花盛開的季節采到桂花,可以把桂花風干或用糖腌制就可四季存放供你隨時候用了。四季桂的香味不濃不久遠,且四季桂的樹一般較小,采花量不大,所以其花不是制桂花酒的首選哦----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如何自制桂花酒

4,如何制作甜白酒

糯米甜酒的制作方法 糯米甜酒 (廣西驗方) [ 配 方 ] 糯米4000克,冰糖500克,米酒2000克,甜酒粉適量。 [ 制 法 ] 將糯米淘后,置盆中加入適量水,在鍋中蒸飯,候剛熟透時取出攤開降溫。當降至40~50℃時(手角糯米飯感到溫手),即可均勻撒上甜酒粉,然后裝入容器密封,外裹棉被或稻草等保溫。夏日24~32小時,冬日40~48小時可開封,加入米酒及冰糖再次密封,次日便可飲用。 [ 功 效 ] 溫中益氣,補氣養顏。適用于產后虛弱,面色不華,自汗,或平素體質虛弱,頭目眩暈,面色萎黃,少氣乏力及中虛胃痛,便溏等癥。 [ 服 法 ] 每日1次,每次飲服50~200毫升。酒量小者可加入適量水及雞蛋,煮成雞蛋糖水服用。 [ 注 意 ] 發熱或口苦,便秘者忌服。
甜酒曲,溫箱等,放置在溫暖干燥處。夏季甜白酒的制作 原理:植物淀粉發酵即生成酒精 原料,約需3-5天,但如果把酒飯放在靠近火塘的地方,成酒也較快。:大米,玉米、玉米、粟等糧食作物為原料,用清水浸泡或煮熟,即可食用。甜白酒實質上是在糧食中的淀粉完全糖化,粟,水等。 儀器:盆,罐,桶,生物實驗中用飯缸,待其涼透,撒上甜酒曲,淋少許涼水,攪拌均勻,其味清涼甜美。在實驗中放入溫箱中,一至二天。 實施步驟:甜白酒是以大米,l-2天即可成甜白酒;冬天,再蒸透后,控在不滲水的盆、罐、桶等盛容具中,控裝在陶罐內,撒上自制酒曲,約一小時后即可飲用、而酒化過程即將開始時而形成的水酒,甘甜可口,只隱約透出酒的醇香,是老幼咸宜的飲料! 你要自己做啊,做好了請我吃

5,怎么制作甜白酒

甜白酒的制作 原理:植物淀粉發酵即生成酒精 原料:大米,玉米,粟,甜酒曲,水等。 儀器:盆,罐,桶,生物實驗中用飯缸,溫箱等。 實施步驟: 甜白酒是以大米、玉米、粟等糧食作物為原料,用清水浸泡或煮熟,再蒸透后,控在不滲水的盆、罐、桶等盛容具中,待其涼透,撒上甜酒曲,淋少許涼水,攪拌均勻,放置在溫暖干燥處。夏季,l-2天即可成甜白酒;冬天,約需3-5天,但如果把酒飯放在靠近火塘的地方,成酒也較快。,控裝在陶罐內,撒上自制酒曲,約一小時后即可飲用,其味清涼甜美。在實驗中放入溫箱中,一至二天,即可食用。甜白酒實質上是在糧食中的淀粉完全糖化、而酒化過程即將開始時而形成的水酒,甘甜可口,只隱約透出酒的醇香,是老幼咸宜的飲料! 你要自己做啊,做好了請我吃!
糯米甜酒的制作方法 糯米甜酒(廣西驗方) [ 配 方 ] 糯米4000克,冰糖500克,米酒2000克,甜酒粉適量。 [ 制 法 ] 將糯米淘后,置盆中加入適量水,在鍋中蒸飯,候剛熟透時取出攤開降溫。當降至40~50℃時(手角糯米飯感到溫手),即可均勻撒上甜酒粉,然后裝入容器密封,外裹棉被或稻草等保溫。夏日24~32小時,冬日40~48小時可開封,加入米酒及冰糖再次密封,次日便可飲用。 [ 功 效 ] 溫中益氣,補氣養顏。適用于產后虛弱,面色不華,自汗,或平素體質虛弱,頭目眩暈,面色萎黃,少氣乏力及中虛胃痛,便溏等癥。 [ 服 法 ] 每日1次,每次飲服50~200毫升。酒量小者可加入適量水及雞蛋,煮成雞蛋糖水服用。 [ 注 意 ] 發熱或口苦,便秘者忌服。 如果滿意 請給我100%好評哦 謝謝啦!

6,大曲的釀造方法黃黃的有點臭臭的味的純大曲酒

大曲是以小麥、大麥和豌豆等為原料,經破碎加水拌料壓成磚塊狀的曲坯,在人工挖制的溫度、濕度下培養而成。大曲含有霉菌、酵母、細菌等多種微生物,是一種多菌的混合(酶)制劑,它所含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受到制曲原料、制曲溫度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由于大曲含有多種微生物,所以在釀酒發酵過程中形成了種類繁多的代謝產物,組成了各種風味成分。目前,我國各種名白酒、優質白酒大都使用傳統的大曲法釀造。 鑒于大曲酒生產用曲量大、發酵周期長、耗糧較多、勞動強度大等問題,所以人們致力于對大曲微生物的研究,探索制曲過程中微生物的消長和分布規律,尋找大曲與酒體風味之間的關系,試制純種大曲和強化大曲并應用機械制曲來減輕勞動強度和改善工作條件。
摘自百度知道四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應用霉菌糖化谷物進行釀酒,由此發明的酒曲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世界釀酒界的一大貢獻。“若作酒醴,爾唯曲蘗”,說明釀酒必須依靠酒曲的作用。酒曲是多種微生物的復合,是釀酒發酵的原動力。要釀酒必須制曲,制曲實際上是擴大培養釀酒微生物的過程。一般先用谷物為原料來富集微生物制成曲、再用曲促使更多的谷物經糖化、發酵釀成酒,曲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酒的質量和產量。因而要出好酒必須用好曲。 使用谷物芽釀酒和使用曲釀酒大不一樣,前者僅利用谷物發芽所產生的水解酶類等對原料內含物進行分解,而后者是利用多種微生物產生的復雜酶進行糖化發酵作用,是邊糖化邊發酵的固態復式發酵過程,這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獨特創造,它包含著高深的科學原理和技術,如固體曲的制作、保藏,曲種的傳代和優化等等,都深刻地影響著現代釀酒技術的發展。 我國生產釀酒時常用曲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即大曲、小曲和麩曲。(其中常用的是大曲和小曲) 一、大曲 大曲是以小麥、大麥和豌豆等為原料,經破碎加水拌料壓成磚塊狀的曲坯,在人工挖制的溫度、濕度下培養而成。大曲含有霉菌、酵母、細菌等多種微生物,是一種多菌的混合(酶)制劑,它所含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受到制曲原料、制曲溫度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由于大曲含有多種微生物,所以在釀酒發酵過程中形成了種類繁多的代謝產物,組成了各種風味成分。目前,我國各種名白酒、優質白酒大都使用傳統的大曲法釀造。 鑒于大曲酒生產用曲量大、發酵周期長、耗糧較多、勞動強度大等問題,所以人們致力于對大曲微生物的研究,探索制曲過程中微生物的消長和分布規律,尋找大曲與酒體風味之間的關系,試制純種大曲和強化大曲并應用機械制曲來減輕勞動強度和改善工作條件。 二、小曲 小曲也稱酒藥、白藥。白藥、酒餅等,是用米粉或米糠為原料,添加少量中藥材或辣蓼草,接種曲母,人工控制培養溫度而制成。因為顆粒小,習慣上稱它為小曲。小曲中主要含有根霉、毛霉、酵母等微生物。其中根霉的糖化能力很強,并具有一定的酒化酶活性,它常作為小曲白酒和黃酒的糖化發酵劑,例如生產小曲白酒用的邛崍米曲、廣東酒餅等都是優良的黃酒釀造用小曲品種。由于小曲制作方法代代相傳,小曲中的微生物經過反復的篩選,使小曲得以保持優良的品質。 在小曲制作過程中,以往還常添加一些中藥材,目的是促進釀酒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并增加酒的香味,但經研究為了節約成本,防止盲目使用中藥材。目前已減少甚至不加中藥材,制成無藥小曲(無藥糠曲),同樣獲得滿意的效果。 用小曲釀造的白酒酒味醇凈、香氣幽雅,風格獨特。由于小曲白酒以米原料,發醇過程中所形成的乳酸乙酯、乙酸乙酯、β-苯乙醇等是它的主體香味物質,決定了小曲白酒的典型風格,桂林三花酒、廣西湘山酒、廣東長樂燒等都是小曲白酒中的上品,董酒也部分采用小曲釀造。 同時,人們還常利用小曲來釀制營養豐富的黃酒或制備紹興酒的淋飯酒母,以及生產甜型、半甜型的封缸酒、香雪酒、沉缸酒等等,依靠根霉所含的糖化型淀粉酶作用,可使甜型黃酒的葡萄糖含量達到20%以上。 三、紅曲 紅曲是我國黃酒釀造的一種特殊曲種,它用大米為原料,經接種曲母培養而成。紅曲主要含有紅曲霉菌和酵母等微生物,具有糖化與發酵的雙重作用。用紅曲釀成的酒稱為紅曲酒,它具有色澤鮮艷,酒味醇厚的特點。因紅曲霉菌能分泌紅色素(C23H24O5)及黃色素(C17H24O4)故也常用于腐乳、中藥、食品等方面,紅曲還具有一定的抗菌防腐能力。其中烏衣紅曲是紅曲霉、黑曲霉和霉和酵母共生制成的曲子。黃衣紅曲是紅曲霉、黃曲霉和酵母共生而制成的曲。它們耐溫抗酸,具有比紅曲更強的糖化發酵力。在浙江、福建一帶常用它來生產黃酒。 四、麥曲 麥曲是我國釀酒工業上消耗用得較為普遍的曲種,它以小麥為原料,破碎后加水成型 ,經培養而成的一種多菌種復合糖化發酵劑。麥曲主要含有米曲霉、黃曲霉、根霉、毛霉和少量酵母、細菌等,麥曲在黃酒釀造中主要起糖化和產香增色作用,使黃酒具特殊的曲香和醇厚的酒味。依據麥曲的制作方法不同,又分為踏曲、掛曲、草色曲、爆麥曲和純種生麥曲,純種熟麥曲等。黃酒生產中也用到麥曲。 五、麩曲 麩曲以麩皮為主要原料,接種霉菌擴大培養而成,它主要應用于麩曲白酒的生產,作為糖化劑使用。利用麩曲代大曲和小曲來生產白酒,是解放后推行的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其主要優點是麩曲的糖化力強,原料淀粉利用率高達80%以上,在節糧方面有顯著的效 果,麩曲法白酒發酵周期短,原料適用面廣,易于實現機械化生產。目前,該法已逐步由固態法生產發展為液態法生產,并用液體曲或酶制劑取代麩曲的作用。

7,白米為主的釀白酒法

這種傳統的釀酒方法概括起來就是:將大米蒸熟 后拌曲發酵,然后蒸餾得成品酒。具體操作起來就更復雜一些,其工藝如下:浸米—蒸煮—揚冷、拌曲—入缸固態培菌糖化—半固態發酵—蒸餾—成品酒。  其中僅是蒸煮工序就很麻煩,操作要求較為嚴格。例如:將浸好的大米倒入甑內,待園氣后初蒸15~20分鐘,然后潑入熱水,還要上下翻倒幾次,又上蓋, 待園氣后再蒸幾十分鐘,再進行第二次潑水、翻倒、再蒸。同時還要求所蒸煮的大米外硬內軟、無生心、疏松不糊,、透而不爛,均勻一致等等。如那一環節掌握不 好,達不到要求都可能影響到出酒率。v采用生大米釀酒就簡單得多了。生大米不需要淘洗,不需要浸泡,當然更不需要蒸煮。將市售的大米買來后,每公斤大米加入6克生料曲種,加入三公斤冷水攪拌、密封發酵,經蒸餾就得成品酒。所以,有人戲稱生料釀酒技術為“傻瓜釀酒技術”。v生料釀酒,可以說就談不上什么“工藝流程”,如果硬要編個工藝流程的話,那么這個工藝流程就是:配料(大米+曲+水)—發酵—蒸餾—成品酒。v采用生料酒曲釀制大米白酒,每斤米得一斤酒,45~50度,口感與傳統釀制的一樣,甚至超過。  由此可見,采用生料釀酒,簡化了工藝、節約了燃料和人工、減輕了勞動強度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出酒率,從而大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還由于生料釀酒操作簡單,管理粗放,完全可采用規模化、機械化大生產。  由于生料釀酒具有上述諸多優點,僅管這個新技術推廣時間不長,宣傳力度不大,但仍然受到許多酒廠的歡迎,尤其是受到那些文化不高、缺乏釀酒技術的小酒 廠和家庭釀酒作坊的普遍歡迎。例如:目前廣西省內即有上千家小酒廠和家庭作坊在采用生料釀酒技術生產大米白酒。江西、湖南、浙江、上海等也有許多廠家在采 用生料釀酒技術生產。  然而,生料釀酒再簡單也是一門科學技術。既是一門科學技術,就有一定的工藝規范和操作規則。遵循這些規則,出酒率就高;違背或不按這些規則操作,就達 不到出酒要求。原因是,由淀粉轉變為酒是生物化學反應的結果,也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假如改變了規定的作用條件,其代謝產物就不是酒,而是另一種代謝產物 ——如醋酸。  一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把科學看成魔術,把生料曲種當成是“仙丹妙藥”,以為在生大米中加點水,丟進去一點生料曲種,它就自然而然地“變”出酒來。一但沒有變出酒來或變出的酒不多,就否定了生料釀酒技術的意義和作用。  現將筆者采訪數十家成功地采用生料釀酒廠家的經驗和個人的心得,總結幾條出來供已采用的廠家和對生料釀酒有興趣的廠家參考。  我們知道,釀酒的希望和目的無非是兩個:  一是能得到較高的出酒率;二是釀出的酒能有一個較完美的口感。但是,是否能達到這兩個目的的關鍵環節,是在發酵這道工序。盡管曲種如何好,糖化力和發 酵力如何高;盡管大米的質量好,含淀粉多;盡管蒸餾設備如何先進、接酒技術如何高明。如果在發酵這一環節掌握不好,成品酒的得酒率也就不高。如何發酵,如何管理,一般酒廠和釀酒作坊都有一定的經驗。但生料釀酒與傳統的燃料釀酒方法還有不同之處。生料釀酒在發酵期中要特別注意和掌握溫度、厭氧和發酵期這三個環節。  一、 溫度(指室溫℃)。生料釀酒的發酵溫度應控制在20℃以上和40℃以下。高于40℃者易產酸,甚至酵母死亡;低于20℃者,生料難以發酵。最佳發酵溫度是25℃~30℃。  溫度與發酵期的關系是:溫度高,發酵期短;溫度低,發酵期長。具體說來,溫度在20~25℃時,發酵期一般是15~20天,溫度在25~30℃時,發酵期一般是10~12天左右。溫度在30~40℃時,發酵期一般為8天左右。  生料曲種耐高溫,在35~40℃時酵母仍能繼續生長、繁殖,而且不會產酸。因此,采用生料釀酒。不存在“安全渡夏”問題。  但是,生料釀酒也存在如何安全過冬的問題。實踐證明,在溫度20℃以下時,生料很難發酵,如溫度在10℃以下則停止發酵,這時的酵母處于冬眠狀態,不繁育生長。因此,室溫在20℃以下時,要采取保溫和升溫措施,使室溫升到20℃以上,生料發酵才能正常進行。  室 溫在20℃以下時,除了采取保溫、升溫措施以外,還可以采取熟料發酵。這里所說的熟料發酵與傳統的蒸煮有很大的區別。這里所說的熟料發酵是指將大料隨便蒸 煮而已。具體操作就是將生大米加入三倍冷水,然后用火煮,待煮到大米基本過心即離鍋冷卻到36℃以下時,加生料曲種攪拌、密封發酵。采用這種熟料發酵方 法,五天左右即全部發酵完畢,然后蒸餾即得成品酒。另外,也可將大米蒸煮成米飯,無夾心即可。  二、 厭氧。所謂厭氧,就是將生大米或煮熟的大米加曲加水裝入發酵容器后要密封,使之在沒有或缺乏空氣的條件下進行發酵。尤其是在發酵的中期和后期,更要特別注 意厭氧發酵。因為在酒精發酵過程中,不需要游離氧參加。如果在發酵中有氧氣參加,酵母菌則通過有氧呼吸獲得能量,將糖徹底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產生大 量菌體使酒精的產量大為減少。  其原理是:在有氧條件下發酵,其產品是醋酸,在無氧條件下發酵,其產品是酒精。所以,如果你不想要醋酸的話,就一定要在無氧條件下發酵。  怎樣進行厭氧發酵呢?許多酒廠的實踐經驗是:在發酵初期,采用半密封。所謂發酵初期,是指自生料投入發酵容器,至發酵液面冒出小米花泡沫這段時期。進入發酵中期和后期,就絕對采用全密封式發酵。所謂中期和后期,是指自發酵液面冒出小米花泡沫起至整個發酵完全結束止。  有 的廠家則與此相反,重視發酵初期的密封,但在發酵中期和后期就不重視了。當原料投入發酵容器以后,他們很重視密封,但從此就無人過。二氧化碳將塑料薄膜沖 破了,捆綁的繩索松脫了,無人檢查、更換,使空氣中的雜菌大量進入發酵容器,醋酸菌大量生長、繁殖、甚至把酒精作為它的養料,這就是有些廠家反映出酒率不 高的原因。  三、 發酵期。發酵期是指,從投料到蒸餾前的這段時間。  上面已講過,發酵期的長短決定于溫度的高低。溫度高,發酵期短;溫度低,發酵期長。我們不能說發酵期越短越好,當然也不能說發酵期越長越好,如何適當地掌握這個發酵期的長短,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的口感和重要環節。  適當的發酵期,首先是看原料是否完全、徹底發酵,其次是原料已經完全徹底發酵后,還要延長發酵期一二天,以利于酯化、增香。  原料已經完全,徹底發酵的標志是:生淀粉已完全轉化為糖,糖已完全轉化為酒精。用檢測殘余淀粉的含量和總殘糖的含量方法就能確定原料是否完全徹底發酵了。當殘余淀粉和殘余總糖的含量在百分之一以下時,即說明原料已得到完全、徹底發酵。  一些小型酒廠和釀酒作坊沒有檢測設備,怎能掌握了解原料是否完全、徹底發酵呢?筆者于1996年編著的《生料釀酒工藝及其操作方法》一書中,曾介紹了用眼睛看、耳朵聽、口嘗、手摸等方法。由于篇幅關系就不再詳述。這里只介紹一種眼看、手摸的簡單方法供參考。  手摸,是用母指和食指擠壓正在發酵中的米粒,如無硬心、無粗糙感,一擠就化,就說明原料已基本上完全、徹底發酵了。  用眼看,一是看原料,二是看顏色。  當漂浮于發酵液面上的大米,全部或大部分沉入池底,發酵液由渾濁變青,而且整個發酵液處于靜止狀態,不再冒泡,米粒不再上下竄動時,就說明整個發酵過程已完畢,原料已經完全、徹底發酵了。  看顏色,就是看發酵液的顏色變化。從投料起至發酵開始冒小泡時的這段時期發酵液是清亮、透明的。從發酵開始至發酵結束這段時期,發酵液由清亮、透明變為米湯色。從發酵結束至酯化時期,發酵液由米湯色變清,最后變成暗淡的淡茶色。  實踐證明,適當延長一點發酵時間,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香味的重要措施。  要延長多少時間才能算適當呢?筆者主張,當發酵液由渾濁變清,整個發酵液處于靜止狀態時,再延長一二天即為適當。從顏色上看當發酵液由渾濁變清,由清變為暗淡的淡茶色即可進行蒸餾。  為什么要延長一二天發酵時間呢?因為酒的芳香物質,是原料中的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再經生化反應而成為芳香物質。這個生化反應過程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就是酯化時間。
熱文